你的位置: 星空体育 > 音乐知识 > 钢琴技巧

星空体育官方网站弹钢琴时如何训练正确的钢琴手型?

2024-03-19 13:34:20

  星空体育官方网站弹钢琴时如何训练正确的钢琴手型?钢琴弹奏的第—线工作是由手指来完成的。根据人手的生理形态和乐器制作的键盘结构形态,必然产生出适应弹奏需要的手指触键的态势。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手型”。

  客观上讲,钢琴演奏中没有某种固定不变的手型。每—首新的乐曲都会产生新的任务,进而对手的弹奏姿势有所影响和要求。不同的钢琴家演奏同—首乐曲时手的姿势也会是各种各样的,由此可以说没有—种绝对的正确手型模式,也没有—种—成不变的固定手型模式,对适应音乐表现需要的任何演奏手型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

  然而,对于初学钢琴的孩子,正处在学习钢琴演奏的基础阶段,我们又非常强调培养—种正确的基本手型。这是因为,为适应钢琴键盘的排列结构和弹奏技巧,需要人的手和手指具有—种有利于弹奏动作和弹奏力的运用与传送的正确状态。这种状态要最符合人手的天然长势和手指动作的生理机能(也就是人类最放松时的手型,比如睡觉时手的形状)。于是,我们把这样一种手的弹奏状态叫做基本手型。我们在入门和基础阶段强调的所谓正确手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可视为绝对的、—成不变的东西。希望家长们了解这一点,不要把某种手型,或者说某种基本手型视为一种绝对的东西,认为只有某一种手型才是正确的。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来具体地讲解正确手型的基本要求,就不至于产生误解。

  2、掌关节(通常叫第三关节)及所有手指关节都应凸起,应避免和纠正最易出现的手指第一关节和第三关节(指掌关节)塌陷呈凹状

  4、整只手(从整个前臂到手)应以水平位置正摆在琴健上,并应使手指摆正,与琴键排列平行,大指应放在琴键上面

  5、手指触键的基本位置应取在白键与黑键距离的约二分之一处。当触按黑键时,整只手应向黑键位置前挪,黑键应弹在键前端位置

  幼儿未经训练的柔弱小手在不具备弹奏需要的肌肉能力时、极易形成弹奏手型的不良姿势和不良动作习惯。对种种不良手型,不在此—一例举。概括起来,不良的手型主要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

  1、是指甲关节(通常称第—关节)和掌关节(通常叫第三关节)塌陷呈凹状,这个问题的主要危害是不能获得正确的发音、以后会影响到手指快速跑动;

  2、是出于弱指的软弱使它们在站立和弹奏时会产生某些手指的多余动作和多余紧张。它可能表现为某些手指相互依靠、或某些手指伸直、卷曲等。这会直接影响正常弹奏,造成弹奏的不均匀、僵直生硬和能量的浪费。纠正不良手型主要依靠加强手指的独立支撑能力来解决。用—个极普通的例子可以说明:凡站立有困难或缺陷的人、走路的姿势必定不正常,出怪相。手指也是一样,只有当肌肉能力发展到每个手指不依赖其他手指帮助而独立支撑,不牵动其他手指产生多余动作和多余紧张而独立动作时、基本手型就形成并真正得到了巩固。

  孩琴时手型不标准并且很难纠正,或是纠正后又不能保持,几乎所有学琴的孩子都遇到过这个问题。关键是在初学钢琴的早期,就应注重正确手型的训练,如果让一些不良习惯养成便会根深蒂固,即使日后努力纠正获得成功,也难免今后还会在无意间再度恢复,给日后的继续学习和提高演奏技巧造成重大障碍,所以这也是最令家长头疼的问题。小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期,指骨、肌肉、韧带还都十分柔嫩,缺乏力量,所以作为家长,切不可指望在短期内就能让孩子练好手型。必须要耐心地帮助孩子,不厌其繁地提醒孩子注意保持手型。

  1、如果孩子掌关节凹陷,可把一只乒乓球放进中,绑在孩子手上〔球在手心部位〕再弹琴,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会有一定的成效。

  3、也可将以上2种方法结合起来,将双手分开平放在桌面上,十个手指不停的轮番敲打桌面,也能达到训练目的。

  5、孩子初学钢琴时一定要先练断奏!即吊臂,提手腕,落键不要发力,手自然落到琴键上即可。练习高抬手指是为了训练手指的灵活性,但必须建立在手腕放松的基础上,吊臂练习就可以放松手腕和训练手指的独立支撑能力,等孩子的手指具备一定的独立支撑能力后方可训练高抬手指,手腕是弹奏钢琴时的力度调节器,是训练非连奏,连奏以及断奏(跳音)的基础,对以后的演奏技巧训练和乐感处理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手腕放松,手指尖立住手型自然就好了。

  另外,幼儿(初学者)手指大都很软,力量较弱,手型容易塌陷。弹琴时手型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过分强调手指的标准化,不但伤害到孩子学琴的兴趣,严重时还会损伤手指;与其这样,还不如加强视唱练耳的训练,在听力正当发育的阶段,训练听音不但可以开发听觉系统,还有助于固定耳的形成。待孩子通过生长发育及适当训练后,能够使手指独立达到一定强度的时候,自然就会形成一个较好的手型。

  再好看、再标准的手型,动不起来都是坏手型。强调手型的老师们往往进入这个误区,你越强调手型要好,他越是一动就乱。有些学生不弹的时候握鸡蛋放得好好的,一弹起来就不知道偏到哪里去了,音都摸不到了。

  我以前说过我是不讲手型的。很多老师不理解,甚至有人很愤怒,跟我争,说我不负责任误人子弟。但事实上,只要认真跟我学半年以上的学生,手型都不差,都是规规矩矩的,最多有点折指,没有别的毛病。

  好的手型实际上就是手与键盘的良好关系。抓好了这一头,就完全不需要去强调手怎么放、手指怎么站。一切都会自己好的。

  第一个方法就是盲弹。别老和学生强调手,你一说手他就会去看手,那就完了,这一看,他的手就不是他自己的了。让他忘了他的手。这样他的手才能主动地去感知键盘。手指头自己长眼睛。这样手和键盘的关系怎会不密切呢?

  第二个方法,五指位训练。这个东西我最近越来越发现重要。因为接手了一些二手学生,特别让人头疼,找键很慢,指法乱来。究其原因,就是五指位没有训练好。五指位练得好,他就能养成好的指法习惯,手型也会很规矩,这都是一起的。五指位怎么练?前面的方法,盲弹。做到五指位盲弹,手位稳固不偏移。还有一个,练习连接,特别重要。就像巴斯蒂安里面训练的主-下属-属七-主的连接,这是扩展五指位,在五指位的基础上感知手指在附近位置的移动。每个手指有自己最方便的路线。这个东西要是没练好,有的学生弹就是这样弹的:每一个都要重新读三个音,重新找三个键。这当然慢了。练好了,一变,每一个新都是从上一个出发去找,手指马上就奔着新位置去了,根本不需要重新找音,都在附近。这才是真正适应了键盘。再往后学技巧也轻松,视谱也快,学曲子快,受益无穷。

  第三个方法,练音阶与。考级到四级以上就不考了,但我始终认为非常非常地重要。事实上考级考的音阶琶音并不实用。从实用角度,音阶根本不需要练四个八度,两个八度完全够了。四个八度不过是把两个八度乘以二罢了,简单复制粘贴,没意思的。琶音,一个八度内的短琶音比长琶音更实用。,比琶音还要实用。所以我给学生训练,一般是两个八度音阶,加上。有两种,程度低一点的就是上面的主-下属-属七-主连接。程度高一点进行单个的转位训练。音阶,练的就是对键盘上各个调的熟悉,除了声音的熟悉外,就是手感的熟悉。

  另外一点,这样练习手型的方法,需要练习有一定的量。需要时间和经验让手来熟悉键盘。指望马上变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也是说要跟我认真学到半年以上,手型会规矩。说穿了,就算不对手型提任何要求,只要练习的量够了,手型就会好的,因为手对键盘熟悉了。手型不好的人主要就是两种可能,第一,练得少,第二,对手型太强调了。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家的思想,我一直非常喜欢,每一个当老师的人都应该学习。懂得“不教”才能教得更好。手型就是一个不言之教的最好例子。

  静态摆拍没有任何意义,要在实际演奏的动态中,每一个瞬间,都是所有的肌肉,所有的关节,一起调动,按需分配,松弛且高效,主打一个协调,而不是靠局部的扭曲,过度伸张,疯狂摆动等等。

  基本所有学琴的、甚至是初学者都“知道”,手型是必须严格要求的,手型的教学是在第一课钢琴课就要做的事情。这也是因为有很大一部分老师就是这么教的。

  另一方面,对手型教育近几年新的声音和理念越来越多。不仅不刻意要求手型,放任其自由发展,还跟你说:“没事,放心,练多了就会好了”;甚至有比较激进的声音喊出了“手型:中国钢琴教育一大骗局”之类的话。

  这彻底把一些学琴的、孩子家长搞晕了,既不敢质疑传统,又觉得另一方说的很有道理。到底孰是孰非呢?

  1、手型是为声音服务的,是先为了表达出特定的声音,后才逐渐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手型的规范。用固定的形状来规范所有的弹奏,而忽略声音的表达,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2、手型有所谓“正确”的标准,但同时,手型有成长的过程,不可一步到位,初期只要关键的部分(框架)做对即可;

  3、正确的手型标准,是有一个动态的范围的,可根据音乐类型(声音)的不同,有所调整,而不是一板一眼的固定模板;

  4、教学中,我们应该做的是把手型控制在一个正确的框架内,只要没有硬性错误,其余部分可以自然成长,以表现合适、正确的音响效果为导向,去调整手型;切不可本末倒置,用固定的形状来规范所有的弹奏。

  严格标准派,是国内教育环境下最常见也最普遍的手型教学,他们对于手型的要求,通常描述成:握鸡蛋、馒头、石头等等。是不是很熟悉?

  严格派的老师自己内心通常对“正确的手型”有一个具体的、固定的想象,并且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这个标准来,弹琴时每一次按键都要尽可能保证这个手型形状标准不变。

  不少人在担忧自己或自己孩子手型看起来似乎不怎么好的同时,钢琴老师是这么说的:没事,现在虽然看着差点意思,随着时间和程度的增长慢慢就好了,不用担心!

  这就是自然成长派老师的理念:学生在学钢琴的过程中,一开始不标准没关系,随着时间和练习的发展,慢慢会变成正确的轻松的手型。

  严格派的问题在于,没有考虑到——任何技能都是为了演奏声音而服务的,包括手型。过分强调动作的完美,却忽视声音的表达,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教学理念;其次,当老师自身水平不足,对手型的样子的想象有部分的误解和偏差,会直接作用在孩子身上。

  其次,对动作要求的过分严格,会使老师在和学生进行手型拉锯战的过程中心力交瘁、浪费有效时间,同时产生枯燥感,影响学生、特别是小孩子学琴的积极性和兴趣。

  另一方面,对精细动作的要求不符合钢琴学习成长的规律。手型的学习,应该从大框架的规范开始,到对手指的掌控有一定能力了,才逐渐要求学习细致的细节动作。你能要求一个幼儿学走路初期就走得像一个成年人一样稳定和矫健吗?肯定要先学会歪歪扭扭的走路的大概框架,再慢慢地越走越自然。

  大家可以品一下这类“严格派”的视频,想想是否合理,是否在初学弹曲子时有能力注意到全部的细节要求:

  而“自然派”的合理之处在于,钢琴某种意义上是一项肢体技能运动,在大量的练习过程中,由于人的肌肉和大脑具备很强的适应性,会逐渐带你找到驾驭大部分曲子比较轻松的姿态和发力方式,同样就像幼儿学走路,刚能够站起来的时候歪歪扭扭,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尝试,后来跑起步来也是有模有样。

  它的问题在于,一旦在学习中出现了一些硬性的错误而没有得到即使的纠正,由于习惯是自我巩固并且难以消除的,未来对坏习惯进行调整会非常困难,比如折指问题一开始不改,很有可能以后弹什么曲子都是折指状态,即使在慢速的专项训练中中能够改过来,一放回熟悉的曲子里,又变成一塌糊涂的手型。

  我们把历史的过程简单化,想象一下,在几百年前键盘乐器刚发明出来的时候,作为一项新事物,一开始就会有手型这种东西吗?钢琴的发明是为了锻炼人们的手型吗?

  是有了“为了让音乐声音的处理达到极致”的目的,才根据目的,钢琴家们不断地练习、研究,形成了一套达到目的的方式——包括手型在内的一系列弹奏方法。手型是钢琴家们是在声音的引导下,在表演艺术的规范下,才诞生的一个概念。

  因此,所谓“正确的手型”,是最初的钢琴家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验证,在很长的时间里,总结出来的一套性价比最高的——可以覆盖任何音乐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同时又最轻松科学的——发力技巧和姿态形体,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各种新的音乐形式风格,会继续不断地优化调整。

  “正确手型”出现的初衷,是以表现出合理、好听的音响效果为导向的。因此,大部分“严格派”照本宣科,固守传统,把标准手型的教育视为钢琴启蒙期的标准,忽视声音的表达,以一套固定的动作模板来规范学生的弹奏,是绝对的歪路,是本末倒置的行为,也证明的老师钢琴教育理念的刻板、过时。

  手型的处理是需要成长的,无法一步到位的,在不断学习更高程度的曲子的过程中,为了表达更好的音响效果,我们的手型会不断的调整、优化、进步。在这个角度去理解手型的意义,是比较科学的思路。以表达正确声音,去引导学生弹琴,是比较科学的教学思路。

  我的理念是:硬性的手型问题要改,其余自然成长,不必过分苛求。在学琴前期,抓住手型的一些关键要素即可。

  在明确了“用正确的声音引导弹奏的方式”这个原则的前提下,再规范一些硬性错误,避免养成习惯;而其余仍有的一些不足和不自然的部分可以忽略,因为随着时间和大量的练习,这些问题都会自行解决。

  这样教育的结果是什么?我的教学经验成果显示,当你以这个思路去教学的时候,学生们的手型最终会成为我们所理解的那些正确手型的样子,大同小异。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比起被严格要求动作规范的那些学生,这些学生更能生理上地理解到“自然”、“放松”的感受。

  折指: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样子的,早期不纠正,后期孩子都全部用折指去弹琴的时候,真的惨不忍睹;

  手腕位置过低:发力主要靠手指,上限最多到手腕,手臂力量很难参与到弹奏上来,无法适应以后中高级别曲子的要求。小窍门:纠正手腕位置,可以尝试着纠正大拇指与琴键的角度。因为大拇指的位置决定手腕的自然水平程度。

  弹奏时其他手指紧张:有些人在弹奏23指时45指会翘起,弹45指时23指会翘起,这个情况其实要改正是比较容易的,改正过来也有利于弹奏的放松。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指令:“这一遍弹奏时5指/2指不要翘起来,能做到吗?”,你会发现其实在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是能够很快做到的,只是之前自己没意识到。

  小拇指侧躺:学琴初期,大部分人小拇指没有独立站立的能力,所以他们会用小拇指侧躺的方法去弹奏,这个问题通常当下无法解决,或者解决得很生硬,这个问题通常在几周到几个月之后会具备解决的能力,所以可不急于当下解决。

  断奏/落提/落滚跳/呼吸僵硬不自然:落提(呼吸)是一种表演艺术,不是放松的技巧。很多老师误以为教落提断奏是在教学生放松,其实落提是一个很复杂的肌肉行为,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短时间的模仿而领悟到的。对于无法领悟的初学者,这个动作会让他更僵硬和不自然,不如先学好贴键断奏。关于我对落提学习的看法可以看我这个回答:

  但在传统的教学法中,有很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概念理念,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反而被守旧派一再维护,甚至从各个角度去合理化、“科学”化它,把对手型的严格要求做为钢琴的入门标准就是其中一种。作为老师,不要固守陈念,要多学习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勇于接纳新的、科学的理念,同时也要学会思考和分辨。

  对于手型的学习,错误的习惯必然会影响技术水平阶段性的提高,所以硬性的问题必须纠正;但只要是在正确的框架内,一些比较不自然的细节和动作可以忽略,抓大放小,让他们自我成长成最自然放松的样子。

  矫正手型确实有一定意义,但没有理解目的的一味矫正手型很有可能适得其反,甚至会伤害孩子娇嫩的小手和身体。

  为什么?接下来我说的话可能会得罪一批人。但相信你看完后,对孩子日后练习和长久发展都会有启发。

  弹琴的手型重要吗?的确重要。尤其对于初学的孩子来说,他们普遍手指力量偏弱,通过练习“握鸡蛋”、“腕抬高”等等规范化的手型,更有可能让孩子尽快掌握科学的发力方式,对身体正在发育中的孩子也是种保护。

  问题就在于,很多老师将这种“基本手型”当成了标准答案,导致家长们也不明就理地跟着死盯孩子手型是不是足够标准,这就是一种本末倒置。

  咱们要知道啊,标准手型是为了让孩子更容易地体会到科学发力时的感觉,由此巩固和形成合理的肌肉记忆,避免孩子幼小的肢体因为错误发力受到伤害。但是,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手的大小,肌肉组成甚至发力习惯都不尽相同,一模一样的手型未必能够保证所有的孩子发力都科学,有时候标准手型甚至阻碍了孩子更加舒服自然的肌肉发力,这种时候,就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严格按照标准手型去纠正自己。所以,各位细心的家长,当你的孩子格外抗拒训练手型时,请你一定停下来搞清楚孩子的手型是否影响了他的科学发力。这样至少能避免孩子因为错误训练导致不必要的肢体伤害。

  此外,我们再严格的手型训练,它的目的也是为音乐演奏服务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绝对正确的手型,只有更适合表达某种音乐的手型。简单来说,现在大家普遍认可的“基本手型”,它的发力和触键方式决定了演奏时音色颗粒感比较强,弹奏速度相对较快,但是,并非所有的音乐都需要这样处理。那些需要发出柔和音色的曲子你用标准手型没准音色就太过了,而音程跨度比较大的段落,还要保持握鸡蛋的标准手型这不是难为孩子吗?

  大家好,我是郎朗。这是我在知乎筹备一年多上线的一门「教你学钢琴」的视频盐选专栏。(文中涉及到钢琴弹奏部分详见下方视频)

  钢琴可以是我们的情感出口,高兴、悲伤、愤怒、忧愁都可以用钢琴表达出来。我们可以把钢琴的美妙与爱人分享,或者和朋友一起把音乐玩起来。不论是在聚光灯下,还是夜晚一个人面对钢琴的时候,只要一弹起钢琴,我就能投入到它带给我的幸福当中。

  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学习钢琴的行列里来。我系统地梳理了一些学琴方法,包括对于乐理、乐器、乐曲的理解,以及一些练琴心得、练琴建议。

  下面我们来说说手型,可以想像自己手里拿了ー个橙子,橙子的大小最好是张开手正好能拿住它的ー半最为合适(道具准备个超大个的橙子),就像这样。或者可以试试,站起来, 手臂自然垂直于两侧, 这时的手指是自然像身体弯曲, 直接把这个自然的手型搬到钢琴键盘上即可。这里有几个常见的错误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过去很多教科书过度强调弹琴的姿势和手型, 特别是对于启蒙阶段的小朋友要定规矩, 但如果是刻板教条地对待这些规定, 也很容易陷入误区导致更严重的错误和对身体的伤害。

  看过音乐会的朋友, 可能发现过一个细节, 钢琴家坐下后往往要调整一下座位的高矮和与钢琴的远近关系, 待反复确认无误后才会开始弹奏。这就足以说明,弹琴的姿势有多么重要。这里有几个要点分享给大家。

  第一,不能坐满琴凳,可以坐 1/3 到 1/2 的位置,这样两腿可以自由活动使用踏板,也利于双脚撑住地面发力弹奏, 上半身前后左右有足够的空间去活动(演示)。

  第三,琴凳与钢琴的远近取决于个人的高矮胖瘦, 我这里有一个小窍门, 手放在钢琴上,胳膊呈 120 度弯曲,脚可以自然踩到踏板即可(动作示意)。

  弹钢琴手型重要吗?也许它不是弹钢琴的唯一决定因素,但是的确很重要。手型决定和影响了发力与放松,发力与放松决定和影响了音质和音色,音质和音色决定了曲目是否好听。

  有些开始自学或者通过速成课程上来就学曲子的一些学生,后来找到我说,“老师,你看我的手型是不是完全不对,感觉跟凤爪一样,我看视频里人家都是立起来的,很好看......”其实手型并不只是为了观感好看,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支撑稳定架构,自如和优美的弹出扣动心弦的旋律。

  饱满的手型架构可以源源不断的支撑力顺着通路达到指尖,强弱快慢皆由此来控制。手型的基础如果不够稳固,手型的架构不够稳定,一方面一提速就容易累,音就容易糊,另一方面可能只能到弹或者配合,到不了可控可调的状态。

  手型中庭的饱满,手指的发力,手臂的放松,手腕的位置等等,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摆出一个形状,而是如何在弹奏的过程中始终在这个状态中,并且因此而持续赋能。从目前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手型的要求其实不难理解,也不难做到,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能够很快地理解和做到,难点是在运用的时候。这个难,倒真不是因为做不到的能力难,而是需要不断的调整和练习时间中的改进,需要持续不断调整和进步,是个需要火候的功夫。每周上课体现出来的一些问题,会给学生进行聚焦,总结成当周作业中需要改善的重点和标准,周度练习的时候目标明确,练习方向明确,往练习要求奔跑。经过阶段性的调整和积累,大多数学生都会感受到手指力量,灵活度和独立性的进步,正向循环持续赋能。

  所以这也是初学和基础阶段每周一课的频次为什么很重要,如果当周下去练习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自己也没觉察出来,然后进行了两周的练习巩固,很有可能把错误的内容练习的很熟悉了,很习惯了,也是非常麻烦的事情,需要再花时间去调整和纠正问题,并且对于熟练的东西就会有一定的大脑对抗,也是个比较痛苦的艰难过程。比起每周调整完,确认改善结果和是否有新的问题出现,小步迭代,效率会高不少。

  手型的问题其实还是比较因人而异的,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出现一些共性问题,但是不少问题也都是各有各的一些需要调整的点,也是持续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之中,并不是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其他什么不弹,天天做手型训练弹手指练习或者音阶琶音等。所有的手型,手指等相关的训练都是为了最终在弹奏曲目的时候赋能的,所以也会安排相应阶段的曲目内容进行有的放矢地运用,更好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无论是塌手腕还是吊手腕,都限制了手腕、手掌和手指的活动范围,增加了肌肉和关节的压力,弹琴时间长了,很容易酸、累、僵。甚至有些小朋友的手腕关节不能放松,不能自由转动,又要弹快速的音阶跑动,稍微不注意,一个用力过猛,就会受伤。

  这是一种非常紧张而僵硬的手型,跟上面一种手腕的错误相比,这种手掌的僵硬所到导致的问题则更加严重。

  既然这个姿势这么别扭,弹琴的效率又低,又限制手指的活动范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很多的这种错误,是因为不正确的所谓“高抬指”训练导致的,或者说星空体育官方网站,是由于片面化地追求高抬指所导致的。确实,在高抬指的训练中,确实有发力的那么一瞬间,手指会高于手掌关节,但是发力之后,手指落下去之后,力量就应该放松,手指和手掌的关节就应该恢复到自然状态。

  但是,这个过程如果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很多学习者就会误认为高抬指是真理,要一直维持着手指和手掌绷紧的状态。这种姿势,长久下去,也会导致手指受伤。

  第三种,手指平铺伸开,不是弹琴键,而是按琴键,同时很有可能会合并塌手指,也就是塌第一个关节的问题。

  这种姿势就不是什么紧张啊、僵硬啊之类的问题了,而是压根就没使劲儿,根本就没发力去弹琴键,而是用手的自然状态,手指自然放松,伸出去,平铺在琴键上,用手指肚按下琴键,只是把钢琴按出了声,但每一个音都是虚的、没底的,只是单纯地响了一声。

  而且,这种松懈的状态下,往往会合并手指尖第一个关节塌陷的问题。这也很好理解,因为整个手都是软的,关节也撑不起来,能不使劲的地方都没使劲,能放松的地方都放松了,自然手指啊、手掌啊、手腕啊,也都是松懈的,都没撑起来。

  这种姿势,虽然手指软软的,关节松松的,不至于受伤,但是弹出来的音响是非常不好的,因为没力量、没支撑,自然声音不集中,触键没音头。

  其实,大家没必要拘泥于“手型”这个问题。手的姿势出现了问题,都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已,它的内核其实学习者们没有掌握正确的触键技术,没有正确地发力,也没有正确地放松,没有按照科学的训练方法来练习。

  所以,手型好不好看,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看有没有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手指独立性的训练。

  就拿大家都很熟悉的“高抬指”来举例。之前几年,很多老师都非常推崇这种训练方法。但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老师们比原来更容易接触到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材,逐渐地,越来越多的老师发现,原来被大家奉为经典的“高抬指”方法,不再是唯一的手指技能的训练方法。高抬指,确实能够训练孩子们的触键方法,也能帮助孩子控制手指去发力。但任何技术都有适用性的问题。高抬指,只是训练触键技能这一大块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

  高抬指,并不能说明只要把手指抬高了,就一定会引出声音集中、扎实的结果。也就是说,高抬指,和音响好坏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虽然高抬指,但如果发力方式不正确,弹出来的声音照样不好听。

  再看各大钢琴家,他们几乎没有人是刻意追求高抬指的手型的,但他们为什么弹出了好的声音呢?因为他们全都掌握了正确的触键技术。

  因此,手型这个问题,本身只是技术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手型不像教科书上的示例图那样标准,并不能说明演奏者弹得不好;相反,手型特别标准,也不能说明演奏者的技术能力就一定强。

  我们与其花大力气去关注手型这样的外在形式,不如更多地去关注它的内核,也就是更多地关注手指控制能力的训练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系统、是否正确。

  明确了上面的两点,其实如何解决手型问题,就已经迎刃而解了,那就是: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手指独立性的训练。

  手型,确实有个基本的形态要求,在我们看到的钢琴入门教材上,也都会提到这样的姿态,就是手握成一个“窝”状,有的书上也写成这个手窝里可以握一个鸡蛋,有的写成可以握一个苹果,但大体姿态都差不多。

  这个就是最基础的手型。但并不是说这个手型就一定要保持不变。保持手型,只是在一个大体的范围内,差不多样子就可以了,手什么样,还是要根据演奏的具体要求来变化。

  手指不一定非要抬得很高,但一定要让力量完全发出去,要让手指在触键的过程中,充分带动琴键、琴锤去敲击琴弦;而发力之后,就要立刻放松,给手指、手腕等处的肌肉和关节一个缓冲,让手部恢复到自然的状态上去,以便准备下一个音的发力。

  如果不去学习如何发力,那么琴键按下去就没有音头,琴弦没有充分振动,那么这种虚飘飘的弦振动也就无法激发丰富的谐波,音色自然也就很难丰满,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得“声音虚了”。

  如果不去学习如何放松,那么手部的肌肉和关节就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就好像弹簧压下去一直没松开,没弹回来,一直被压紧,那就没有任何可以发挥的空间了,只能这么紧张着,时间长了,就会酸、会僵,各种奇奇怪怪的别扭手型就会出现。

  综上,“手型”出现了问题,其实只是手指技术能力不足的外在体现,大家要透过这种表象看到技术能力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技术。不教条,不拘泥于形式,而是把演奏的重点放在“好的声音”上面,再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使手指具备这种控制能力,来实现好的声音。

  推荐一种很简单的找到正确手型的方法:两手在身体两侧自然下垂,然后您观察看看自己的手型是什么样的?放上琴,这就是一个自然的、正确的手型。而“握鸡蛋”是对于小朋友无法理解什么叫放松,所做的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如果您刻意地去做成一个握鸡蛋的手型,其实并不是放松的状态。

  弹琴手型的要求都是为了更好地弹奏(不仅是为了美观),所以要科学地来理解手型的问题。放松的目的是为了让力量更好地传送到指尖,如果一紧张,就像水库的水被水闸拦住一样,流不出来了。

  多让手指主动发力,而不要去倚靠手腕的力量帮助下键,有意识地让每一个指尖站稳,“折指”的问题很快就可以得到解决。

  咳,依我浅见,训练手型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强调手型无非是为了最舒服的弹出最好听的声音,手型不好的话,你弹一段曲子就容易手腕酸,或者弹出来的声音沉闷/刺耳,反正都不好。

  所以如果在日常练琴中,多多注意自己弹出来的声音是否完美,一感觉弹琴手不舒服就能明白到发力不对自动调整,手型会自然而言变好的。

  ps:或许还需要挑一台好一点的钢琴,好钢琴反应灵敏,你弹的好不好听可以立刻分辨出来,反面例子琴房破钢琴,弹强弹弱折不折指都是各种跑调、沙沙声、低音共鸣太大、高音刺耳、某些琴键失声、弹不起来、或者直接没什么音量。

  pps:实测坐姿对手型有很大影响,有时候你觉得怎么摆姿势都不太对,很可能是你坐的不太好,反面例子依旧是琴房破钢琴,大概是琴房为了控制成本以及小孩比较多的原因吧,那些琴我感觉都是二手的高度比较低的钢琴,椅子还比较高,我曾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怎么摆姿势都不对,直到有一天我发现琴房的琴键盘位置比老师家的低,然后我换了个低一点的椅子……然后感觉好爽啊,练到不想停下来了orz

微站点
查看微站点
个人中心
人工客服
购物车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