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星空体育 > 音乐知识 > 钢琴技巧

星空体育独家探班 这是给中国音乐剧创作打开思路的作品

2024-01-30 05:12:35

  星空体育独家探班 这是给中国音乐剧创作打开思路的作品本周日,百老汇沉浸式音乐剧《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以下简称《大彗星》)将在前滩31演艺中心首演,随后开启亚洲巡演,以全英文形式连续演出51场。这次的演出版本由中国制作团队和百老汇版主创联合打造,开辟了本土音乐剧制作的新模式。百老汇版本的《大彗星》以感染力十足的歌曲和创新的沉浸式舞台效果而著称,即将亮相的上海版以百老汇的创意为核心,对演出规模和表演形态作了本土化的升级,包括舞美、灯光、音响和服装在内的各制作环节都有提升,以科技和审美的融合为亮点。

  过去的一周里,2500座的前滩31演艺中心大剧场变成一个大工地,剧场前七排的400多个位置被拆除,改造成四个圆形观众池座和一大一小两个圆形表演区域,空间格局类似19世纪初的俄罗斯宫廷舞会现场。观众池座和表演区域组成的星环图形构成了独特的沉浸式表演空间,观众坐在池座中,圆形池座相邻的区域里分散着乐队,演员们活动区域并不限于两个圆形舞台,而是要在环绕池座的轨道上满场飞奔,还会进入池座区域邀请观众参与剧情中的舞会互动。

  《大彗星》首演于纽约外外百老汇的小微剧场,这个作品的创意来自编剧戴夫·马洛伊在俄罗斯采风时频繁光临的小酒馆,从最初的小剧场版到之后别出心裁的帐篷剧场,以及2016年的百老汇版本,它的演出空间都是酒馆式布置。上海版的改变和升级在于,韩国舞美设计师吴弼泳联系剧情中1812年的彗星,从彗星运行的轨迹中得到灵感,把整个舞台空间从上而下地设计成圆环围绕的星系。

  到昨天,前滩31演艺中心的这个彗星宇宙已现峥嵘,重达12吨的5个圆形装饰悬起在舞台上方,与观众池座和圆形舞台互为呼应,灯光亮起,整个剧场宛如群星运行的星系。随着五盏重达1吨的水晶吊灯被升起星空体育官方app下载、点亮,在重重织金的红色帷幔环绕中,托尔斯泰所描绘的1812年的莫斯科社交现场被搬到了今天的上海。在这个被红丝绒包裹的内景世界之外,制作团队通过灯光制造了景深,渲染出冰封大地的外景,呼应着剧中唱词外部世界正经历战争和寒意,与靡靡奢华的社交场所形成强烈对比。

  在上海版的全新舞台空间里,最直观的感受是这次的《大彗星》比百老汇版更大了。百老汇版仍然以小酒馆的布置强调亲密的观演体验,上海版更侧重于渲染俄罗斯文化所特有的宏阔感。这也使得《大彗星》在制作层面成为本土音乐剧中所罕见的重工业产品。以道具为例,全剧共计用到2000余件道具,运送装台的货车达到30辆。为了强化与音乐呼应的戏剧效果,整台演出对灯光设计的要求极高,灯光设计师直言:这次的工作量比百老汇大太多了。以女主角娜塔莎的重要唱段《别无他人》为例:首先用整体昏暗的灯光烘托浪漫的氛围,随着演员在不同的舞台区域出现,需用灯光引导观众聚焦于演员,同时利用高光烘托音乐和演唱的情绪。音响同理。由于观众池座紧挨着乐队和表演区域,要兼顾观众的沉浸式倾听需求和演员在表演中的返听,是技术上的大难题。据音响设计透露:我们利用声音跟踪系统,让池座中的观众产生被歌声包围的沉浸感。同时对常规席位上的观众,音响设计侧重于拉近他们和表演者的距离。最终,剧场里的每个观众都能获得很好的观看体验。

  上海版《大彗星》的创制过程中,中方团队不再是以往的剧目搬运工,而是借鉴百老汇的创作流程,组建一支敢于创新的国际团队,在排演中提升作品的规模和体验感,意在给本土观众创造新的观看体验——大量使用舞台高科技,期待观众能跟作品表达的情感更贴近。

  元旦假期中,《大彗星》在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预演四场,当时很多评论认为,这是中国当下的音乐剧舞台上很少见的作品,其一是因为整个演出的规模和舞台技术呈现都刷新了中国音乐剧制作的上限,其二就是这部作品的音乐风格是很具有前沿性的,担任《大彗星》音乐总监的赵继昀直言:这部作品掀起了音乐剧领域的新浪潮。

  赵继昀在2019年时听过《大彗星》的部分曲目,当时他的感觉还只是很主流的音乐,可听性强。但是去年,当他参与到《大彗星》的制作中,着手于完整地研究全剧音乐时,他说:我至今记得,我在高速路上开着车,完整地听完这张专辑,感受到极大的冲击力,不同曲目之间的音乐风格差异明显,跳脱到不像是在同一部剧里。这是一部从头唱到尾的唱剧,歌曲之间没有对白过场,人物的情感表达全靠音乐语言完成,编剧兼词曲作者戴夫的才能,体现在他突破了常规音乐剧中的音乐走向,他的谱曲总是制造出让人捉摸不透的惊喜。戴夫借鉴了俄罗斯民歌的风格,加入电子音乐、嘻哈、摇滚等,抓住小说中的人物情感节拍,创作出融合了各种音乐流派又能服务于故事的大杂烩,本剧的音乐监督奥尔·马蒂亚斯形容这是真正的音乐自助餐。

  《大彗星》的这种音乐风格,和它开放的、渐进式的创作过程相关,这是一部处于持续生长中的作品。剧中最经典的唱段、娜塔莎的主题曲《别无他人》,在最初的小剧场版中并不存在,是到了外百老汇版排练过程中才创作的。在《别无他人》之后,戴夫继续写作了另一首至关重要的《尘土与灰烬》,在舞台上,皮埃尔要自弹自唱,这个迷茫的男主角起初只是在钢琴上弹出两个简单的,之后他在逐渐流出的音符中明确了生命的方向。在上海版的排练过程中,赵继昀和演员们特别喜欢的是全剧最后一首歌《1812年的大彗星》,因为它质朴,有重量感,是全剧的升华。赵继昀认为,《大彗星》在音乐层面的探索是极致的,在这个意义上,它是能给中国音乐剧打开创作思路的作品,对中国的创作人而言,就像是接到了音乐剧突破的接力棒。

微站点
查看微站点
个人中心
人工客服
购物车
回顶部